“舅舅,如若无事,以后你还是少来闻家吧。”闻不悔冷笑,“琳琅是我明媒正娶的妻子,而这个孩子——”
他转向闻秋,道:“闻秋,叫声爹。”
琳琅一愣,随即一喜。闻秋聪明,露出笑,乖巧的叫道:“爹。”
甜腻的童音让闻不悔心头莫名一热,琳琅也甚是高兴。倒是李光耀脸色越发的难看,也忘了自己此行来的目的。闻不悔使了个眼色,管家赵伯立刻上前,他吩咐道:“赵伯,送舅老爷。”
李光耀见闻不悔不念情谊,脸色忽青忽白,怒而甩袖而去。
他走后,琳琅松了口气,闻不悔又道:“以后舅舅上门都寻借口挡在门外便是,你不必为他动气。”
琳琅闻言,心头一暖,随即笑道:“爷既然认了闻秋这孩子,我带他下去梳洗一翻后让他去给爹娘磕个头吧!”
“不急,先用了晚膳不迟。”
闻家的下人各个心里都亮堂着,方才闻秋那一声“爹”足以让他们明白从今以后闻家多了个小主子。
晚膳之前素衣已吩咐了其他下人为他们家的新主子烧好水备用,琳琅细心,还派了人去成衣铺为闻秋临时添置了几套新衣,管家赵伯亦将住所安排妥当。
用过晚膳后,琳琅带着闻秋下去梳洗,让他换上了新衣裳将他带到了闻不悔面前。
闻不悔见到闻秋时,一脸震惊。
此时的闻秋,身着琳琅为他准备的小罗裙,秀发梳成双髻用红丝带系上,明眸皓齿,年纪虽小,不难看出其姿色之秀丽。
这是一个女娃儿。
琳琅见他震惊,笑道:“爷也不曾看出来吧,我们家闻秋是个小姑娘呢。”
若不是女娃儿,她怎会为她取名“秋”呢?
闻秋双膝跪地,向琳琅与闻不悔磕了个响头,道:“爹娘在上,请受女儿一拜。”
素衣端上了两杯新茶,闻秋分别端给了琳琅和闻不悔。琳琅拉住闻秋的裹着纱布的手,望着她的双眸,一字一句,真真切切的说道:“从今以后,你是闻秋,忘却过往,只需记得自己是川州闻家的大小姐。”
忘却过往,才能新生。
闻秋眸中琉璃般的光华一闪而过,点头。
闻不悔想了想,说道:“今后,要听你娘亲的话。”
闻秋看了看闻不悔,再看向琳琅,见她恬静的面容上挂着浅笑,不自觉弯了嘴角。
闻秋,闻秋,确是个好名字。
随即,闻不悔带着琳琅和闻秋到早逝的爹娘灵位前磕了头,更是将“闻秋”二字添上了闻家的家谱。
打从七年前开始,闻家没有亲戚,一切不过都在闻不悔点头摇头之间。他既点了头,那“闻秋”二字便上的了闻家的族谱。
管家领了府中上下的下人来到大厅,闻不悔道:“今后,这便是我们闻家的大小姐,你们可都明白了?”
众人点头,齐声叫了声“大小姐”后,方在琳琅的示意之下离开。
闻秋环顾闻家布置高雅的大厅,心里刻画着这府邸的模样。
这儿,以后便是家了。
只是——她再次望向琳琅。这些平静,这个家,能持续到何时?
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平静,可以维持多久?
“秋儿,怎么了?”琳琅蹙眉,问陷入自己思绪中的闻秋。
“无事。”闻秋乖巧应声,“娘,秋儿乏了。”
琳琅笑道,“忙活了一天,让素衣带你去休息吧。”
素衣得了命令,领了闻秋往今天晚上临时清扫出的望秋阁而去。
望着她们的身影消失在转角处,闻不悔端起茶轻呷一口,道:“这孩子进退得体,怕也是哪家大家小姐沦落至此的吧。”
琳琅只道:“爷放心,秋儿是个好孩子。”
一个看不出未来的孩子。
嘉庆七年九月二十八,川州首府闻家忽然多了个八岁的大小姐闻秋。外面传说纷纷,无非在说闻秋是闻不悔流落在外的私生女,由闻家那一直无所出的夫人琳琅领了回家。
流言纷纷,琳琅对此一笑置之。
第四章 故人
(一)
闻秋在闻家住下的第二日,闻不悔便带了贴身的侍从及闻家商行中的一位管事去了临近川州的锦州谈生意,走之前他特地为闻秋请了私塾先生前来授课。夫子未到,琳琅暂时担起了这个担子。闻秋原就识字,琳琅也不知该教她些什么,索性将她带到了闻不悔的书房,任由她自己寻书去看。
“娘,我曾听人说起这《世书》,此书号称我大毓朝第一史,每半年更新一次,记载了大毓朝许多的事,可对?”闻秋指着书架之上的《世书》,露出好奇之色。
《世书》由史官编撰,记录了大毓朝开朝至今数百年所发生过的大事,每隔半年翻新印刷一次,为大毓国民争先诵读之作。
琳琅点头应答,闻秋对那书便失了兴趣。琳琅忽想起前两日看到的那段话,燕京秋家就好比一根卡在喉咙口的刺,咽不下,生生的折磨着琳琅。
曾经那么辉煌显赫的一族,就这么烟消云散了。到头来,有几人能记得住?再过几年,又有几人记得?
“娘,不如我们上街去走走吧?”在书房转了一圈,便露出了小孩子心性,磨着要琳琅带她上街去看看。
琳琅见这两日她在家中也确是无趣,素衣亦想置办些胭脂水粉,遂应允,携了素衣、闻秋带了几个侍卫上街去了。
川州的街道对于甚少上街的闻秋来说充满了新奇之处,素衣细心,自然发觉她对于一些再寻常不过的物件充满了兴趣,而那些有一定价值的东西她却全然不曾看在眼底。
这让素衣想到琳琅。